- 公司:
- 夏县辰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网址:
- sxpbfm.cn
- 邮箱:
- anclrqw@sxpbfm.cn
- 地址:
- 夏县
夏县辰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什么古代世界史不谈中国,中国史不谈世界?
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是相互隔绝和分离的,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具备世界历史的条件,而在这以后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所以世界史不谈中国,中国史不谈世界。实际上在1840年以后,世界对中国才产生了影响。
历史教学中面临着那些困惑?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一些困惑:
一、中学历史教材: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二、高中历史教学:紧跟高考指挥棒
三、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幼稚化倾向
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但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方法如下:
一、改革传统教育评价体制的束缚
二、突破学科简单分类,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丰富内涵
三、打破单一的课堂授课制,进行“两结合”的实验
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学为什么要少讲多学?谢谢邀请。少汫不是不讲,讲不在多在精,“精”通“睛”即画龙点睛,精即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言简意明,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多读,多想,多练,提高学习效率,历史课中有众多历史引证资料,也需学生自学参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教师通过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是非常必要的。有一年高考考了注解资料中的内容,很少有人回答,因为平时根本无时间看这些知识,有考生写信给命题组,回答是“课本中的知识都在考之列”没有超教材之闲,给教师们提了个弦,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是很无聊吗?我本身是初中历史教师,学生很喜欢历史课,没有人感觉到无聊。历史课堂就是把历史知识融入于故事当中,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展现,这样就会使得课堂轻松愉悦。
教材改革也许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印象,为历史知识时间多不好记忆。 现在历史教材已经进行改革,时间点没有太多的体现,而且考试也不会注重时间,不会让学生特别记忆时间与过去的教材已经有很大的差别。
考察历史知识已经注重,建立一个知识体系,现在课堂大多数采用知识树或者是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建立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这是针对中考高考的做法。
历史知识用故事还原平日里讲新课的时候,都是采用故事法,例如讲述明朝的建立,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人物,政策影响。按着这样的线索,把课文知识解读成一个故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其实历史的学习都是有典型的案例组成。课本的编排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一个朝代的建立,首先讲述政治政策,然后讲述经济发展,在讲述对关系科技文化,所以中讲到它的灭亡。就像数学上的抛物线一样,从开始慢慢达到高潮,最终结束了。
每个朝代都是这样的顺序,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这样的程序。所以我认为历史学科是初中高中最容易学,而且容易出成绩的学科,学起来最轻松的,怎么会感觉无聊呢?
历史重要性学史以明智,有人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祖国,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世界,中国上下5000年,知道人类的起源,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辈是怎么创造奇迹,继承人类文明。
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即使不是考学科目,我想作为中国人那样应该学习自己祖国的历史。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我上述的方法,你一定会感到轻松。
其实我们学生学习知识,每一科都有自己的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渴望知识,就不会无聊!
祝所有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如何看待当代学生普遍不爱学历史的现象?我感觉在学生时代,面对众多科目,孩子普遍爱学的一定是体育音乐美术,因为轻松,学的好与不好都不影响升学,学起来没有压力。对于其他与考试有关的学科,我感觉历史还不是普遍不爱学的科目。
都说语文很重要,就像宫里的皇后,但基本就是一个摆设,很多学生感觉语文学与不学,听与不听差距不大,花大力气也提高不了多少分,不花力气也降不了几分;数学是属于学霸的,到了高中听天书的人太多,拼命刷题成效不大;对英语是爱恨交加;相比这三门主科,感觉历史还是挺好的一门学科。
如果学生不爱学历史,我想原因如下:
一是需要大量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孩子都不喜欢背诵,特别是对时间的记忆,有时很容易记错记混。
二是历史知识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忽略它的人文性,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受不到历史人物的鲜活,缺少共鸣。
三是考题设计客观性比较强,学生答题套路多,主观发挥的少,对于现在思维活跃的孩子来讲缺少吸引力。
四是有些教材的编写没有新意,而且内容比较散乱,老师还要不停地补充,让学生感觉很琐碎。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中学历史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学历史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看到这个问题,就能联想到您是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或许你是一位刚刚从其他位置过来上历史课,我来说说我认为应该如何去教好历史课吧!一起来来看看:
以下为我们可以搜索到关于历史课的资料,历史其实主要的作用是向你的学生们,讲述过去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古代战争,或者以前的某个国家的兴盛与灭亡。
而我们中学的历史课,主要是讲述过去的历史事件,以此来和学生们说明如何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我们如何去教学好历史课,其实一门学问。中学历史课主要是和学生们讲述历史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意:
一、关注学生、仁爱学生,在上课时,明确我们今天的课堂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和学生的互动,用自己的学习态度感染学习,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去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亲和力,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他们的潜力谁都无法估计。
二、在课间让孩子们参加活动,或者参加课外活动
我们时代一直都在变化中,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可以设置历史学习的知识角,每周固定时间,让学生参与,或者改编历史课文的历史事件,主动让孩子们能去学习。
三、将新知识,对于国内外的热门事件进行剖析
我们都知道历史课堂都是说的过去的事件,也许大部分人都是不怎么感兴趣的。我们可以在课前适时适量的说说当下发生的事件,然后进行抛转引玉,让孩子们用在历史课的知识点去分析,让他们主动的思考问题。
四、为人师表,主导孩子们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同样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历史知识,相信你老师学的很好,那么你的学生也必定不会太差。
五、教师积极自我学习,自我改善
相信我们社会一直在前进,那么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需要同时进步的,通过自己努力去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给你的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方向,这样你的学生们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也许会真的喜欢历史,主动研读历史事件,分析事件,那么他们的成长就在下一秒。
我是Excel教案,关注我持续分享更多的Excel技巧!历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缺乏灵活性;以考试为导向,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如何让历史课更精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历史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人们习惯上把“过去的故事”当成历史。由此造成一些人所谓的“历史无用论”,即便是学习历史的学生也往往认为历史课没有意思,感到无聊。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当然更增加了史学工作者的难度。笔者认为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广大历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注意文史结合的形式
历史教育的先贤和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过程,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如在学习春秋五霸时,便可设计用《崤之战》来导入新课。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并且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枯燥的讲述变成了更为有趣的讨论。再比如学生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于历史人物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是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往往比较慨叹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对于伟人必要的了解。基于此在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将鲁迅等伟人的一些精辟论述列于课堂之上。学生由于语文课的关系对于这些论述都相当的熟悉,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合史实的分析,既让他们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让他们觉得历史知识原来在其它学科上也是“有用”的,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历史考试中的某些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
一部《爱国者》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又立体感受到了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一部《茜茜公主》把分散在教材各处的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融合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温故而知新。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
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倒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
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三、注意历史课与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往往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常识、当前的教育体制等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内所能扭转的。我觉得有重点的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是必要的,同时这也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有趣起来。
我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的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不会以“请另外咨询××老师”作为搪塞,而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我就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事实证明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历史课堂中也可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的有关术语,降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如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关系就可引入数学中“子集”的含义。另外,我觉得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尤其是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更是历史学习的必需材料。这样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也能改变“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倾向。
四、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
可以采用自编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如《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教师可用“天约(《天津条约》)开放十口岸,南(京)镇(江)汉口加九江,沿海营(口)烟(台)加上汕(头),岛上还有琼(州)、台(湾)、淡(水)。”这样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联想记忆法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彼此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识记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教材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等,我就建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把这几个关键词联想成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或笑话,有效地加强了记忆。
总之,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是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
针对最近香港小学教师歪曲历史的教育问题,我们有什么反思?4月29日,港媒接到一位香港家长反映,他们与孩子一起观看小学二年级常识课的网课视频时,发现教师公然歪曲历史,将鸦片战争的起因说成是“英国以禁烟为由派兵攻打中国”,令家长震惊,痛批该教师公然误导学生。教师职业非同其他职业,歪曲历史这对孩子的误导和产生的影响太大了,对此行为绝对不能容忍。
尊重历史事实,是作为老师最起码的基本遵循,但这位老师却公然的歪曲历史事实,把英国的侵略说成了为正义而战,这样的思想和心灵毒害对于小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乱港独分子猖獗,究其原因,其中就有一项是万不可以忽略的,那就是自香港回归以后,那一批青年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缺失的非常厉害,几乎就没有接受过正规正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对祖国和祖国的历史甚至都不是很了解,那就更谈不上爱国了。
所以,今天看到香港小学教师公然在小学生面前歪曲历史事实,颂扬英国发起的鸦片战争是正义之战,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思想毒瘤。
对这种歪曲历史事实,抹黑国家,错误引导青少年儿童的行为绝对要零容忍。
相信,这种现象在香港一定还有不少存在,甚至在香港小学生当前使用的教材、课本都很有必要进行一次严格的排查与审核。
我们都知道,教育这个关口如果把握不住,那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培养起来的一代人会是什么样子?那些蒙面的港独分子不就是现成的例子吗?
很欣慰的是,家长能将这一现象及时反映,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家长同样也看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对孩子尊重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视。
据了解,目前香港教育局正在调查此事。从这件事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确需要深刻的反思和反省一下当下的教育问题:
(1)特区少年儿童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使用的教材该不该是全国统一的版本?就像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小学和大陆使用同样教材那样?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师德是前提,师德中的爱国情怀是不是需要作为重要的核心的内容?
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特区的支持下对香港当前的教育问题进行一次彻查,对这样的教师进行公开严肃的处理,将教育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对于中小学生的历史教育现状,你认为效果如何?应如何改进?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
[赞][祈祷][祈祷][祈祷]
从我观察和理解的角度,我认为当下的历史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what]
可以说当前的历史学科的教育不能算历史教育,只能算历史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因为很多历史老师缺乏历史学科的课程观,当一个历史老师缺乏了正确的历史课程观,只围绕着历史的知识点打转转,为了考试而服务的时候,为了分数而去学习历史的时候,历史教学也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单纯历史知识的灌输只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碎片化的历史知识,而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不能对历史当中的人和事儿做出客观的公正评价,当然也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传统教育,文化教育等等。[赞][赞]
真正的历史学科教育应该是从历史的学习当中继承和发展民族的精神文化,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当中的人和事,从一个民族的历史当中汲取向前发展的力量,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赞][赞][赞][赞]
当然历史学科的学习,也要依靠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学习历史就很好。
这是需要老师在历史教学当中,应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有人认为学历史不重要,你觉得呢?都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成语也有“以史为鉴”。
学习历史,不止是知道这件事,更多是从中获得经验,吸取教训。
知道了,尚且不能肯定能避免。
如果都不知道,那又会遭到多少坎坷。
不要指望什么事情都是别人告诉你的,只有自己领悟的才是自己的。
每一课学问都会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学好工具类知识必然重要,也要认真学习如历史、思想品德这种塑造人性格的知识。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1、不重视,授课老师不用心讲课。
2、授课老师不去展开历史脉络,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枯燥无味。
3、授课老师采用灌输知识的方式教学,没办法引人入胜,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更加让孩子们反感。
如何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是记住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还是学习古人身上值得后来之人值得学习,思考和借鉴的东西?从而为现实社会所用。同样一件事情,将它放在各个历史的节点去看,去思考它的起因,过程和对社会所形成的影响,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也正是从横向和纵向的对此中,才能总结出一些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而这就会使读历史的人变得思路清晰,从而更好地看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保持一个理智的头脑。这才是学历史最难的地方。
为什么历史教科书要弱化宋朝?首先定义一下教科书。由于教改的问题,教科书发生过多次变化,变化最大的时候,甚至连编写体例都发生了彻底改变。我只以我高中时期的教科书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我高中用的是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分为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编写体例还是依照朝代顺序,从中华文明起源至清代中期。
明确教科书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待题主的问题——教科书为什么要弱化宋朝?
首先,知乎的老传统,先要问教科书到底有没有弱化宋朝?由于我高中毕业很久了,手头没有教科书原本,只能凭记忆来回答。我的答案是—没有!或者至少是教科书并没有刻意的带着偏见的弱化宋朝。我记得我使用的教科书里对于宋朝的文化科技成就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比如四大发明中有三项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传播都是在宋代。宋朝所占据的篇幅,也并不显著的少于其他朝代,那么为什么题主会感觉教科书在“弱化”宋朝呢?
原因很多,我大略说几条,第一,这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取向有关。我使用的历史教科书,虽然是按照朝代顺序编写的,但是有明显的三条主线贯穿其间,教科书的教学目的也是要学生理解这三条主线,就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形成”,“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我们来细细分析这三条线,就会发现相比于秦汉中国专制主义中央皇权的形成,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初定,相比于唐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成熟,大一统局面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深化,以及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僵化,(其实清朝在单纯古代史部分提的也并不比别的朝代多,大家觉得清朝多,是因为还有一大部分在近代史部分)。而宋刚好处在一个略微尴尬的过度阶段。宋朝由于与其对峙的辽金夏的存在,使之不能称之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所以在教科书强调汉唐大一统的外在对比下,会感到有些弱化。
第二,题主感到教科书对宋朝存在偏见,应该也和教科书对宋朝的一些盖棺定论式的评价有关,最典型的就是“三冗两积”,冗官,冗军,冗费,积贫积弱。但题主要明确的是,这个说法并不是教科书提出来的,而是民国的史学家,例如钱穆等提出来的。后来为宋史学界继承成为定论,近年来虽然屡遭诟病,很多学者提出质疑,但是学界并没有彻底摈弃之。教科书作为国家普及性的历史教学用书,它有着自己明确的功能性指向。它不会要求吸收最先进的学界观点,因为文史类你也不能确定那种观点就一定正确,为了保证教科书的稳定和正确,它通常会采用学界成为通说的观点。所以教科书继承三冗两积说,很正常。至于钱穆等人为何会对宋持此偏见,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民国时期中国屡经磨难,自然向往汉唐那种泱泱天朝的气象,而宋这种未能完成大一统的朝代自然不够受待见。
第三,题主需要明确的是,教科书,尤其是古代史的,只有薄薄的一本,而且这一本要从文明起源一直讲到清朝,跨度数千年。它只是承担了一个史观形成(可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丧失了唯物史观,变得十分唯心,真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和基本认知的作用。它没办法承担你想要详细了解一个朝代各项制度,各种人物的需求。比如宋朝,教科书在政治部分选取的重点就是宋初中央集权的重建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是整个古代史中重要的考点和知识点。但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数百年的朝代,当然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如果有人对宋朝有兴趣,仔细阅读了一下宋朝相关历史,回过头,当然觉得教科书对宋说的太少。可是问题是,教科书它不可能用一整本单说宋朝。这是教科书的局限性。就比如说同样作为重要考点的唐代三省制,大家花了半天功夫背下了三省制的运行流程和意义,但是教科书会告诉你这套制度压根就没运行多久么?会告诉你三省制没多久就逐渐三省合一了么?不会,因为没那么多功夫。你别要求教科书承担太多它无力承担的责任。
所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教科书对宋朝并无过分的偏见弱化,事实上,仔细说来,唯物主义下教科书对哪个古代朝代都不会有什么过分的偏见,因为都是剥削社会,都是阶级社会,哪个都差不多。想从教科书中看出什么“阴谋论”,看出什么故意弱化宋,打压汉民族精神之类的,都是庸人自扰,闲得无聊。